close

如果我的印象沒錯的話,有一天我和"吳隆殊"的對話是這樣的:"吳隆殊"問我:「今天要去哪裡?」,我說:「倫敦塔」,然後我就問:「老師,那裡會很多人嗎?」,"吳隆殊"說:「不會,因為那裡要門票」,我就說:「但是它可是世界遺產欸」,"吳隆殊"就說:「但是它的門票很貴」。因為門票貴就不去,我就暗笑她了一下:「呵呵,果然是"吳隆殊"啊!」

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是我在2017年8月1日前往的地方,也是我在2022年11月1日再次拜訪的地方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倫敦塔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與倫敦塔的合照

基本上,倫敦塔的歷史非常複雜,我也懶得整理了,反正這裡是一座保護皇冠、珠寶的城堡,也曾經當過皇宮、監獄……,最後在1988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有鑑於此,我就簡單把這裡分成博物館、皇宮、倫敦塔的故事三部分來做介紹(申辦Historic Royal Palaces Membership Card→£62.00)

(補充:為什麼我會申辦Historic Royal Palaces Membership Card呢?首先,有了這張卡,我就可以在一年之內無限次數進入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肯辛頓宮 Kensington Palace、漢普頓宮 Hampton Court Palace、國宴廳 Banqueting House、裘園皇宮 Kew Palace。雖然我也可以用學生優惠進這些地方,但整體來說申辦Historic Royal Palaces Membership Card還是比較便宜。重點是,這些地方都是要工作的地方,所以申辦這張卡之後我就不用匆匆忙忙地一次把它們搞定,可以慢慢逛,之後再過來拍照,或把剩下沒逛完的地方逛完,又或者是進去借個廁所也可以,哈哈哈。同時,倫敦塔可以說是一個"戰鬥景點"。根據我的經驗,很多洋鬼子都會事先在網路上買好票,之後就直接在入口處排隊進入,如果我沒有這張卡的話就要先去排隊買票,之後再去入口處排隊進入,這樣就很難拍到沒人的照片。然而,如果我有這張卡就可以直接在入口處排隊,這樣就可以減少去售票處買票、到入口處排隊進入的時間,重點是還可以增加我和那群洋鬼子的時間差。簡單來說,就是"景福宮的概念"啦!順帶一提,下面那些白塔 White Tower的照片就是用這個方式拍出來的。再者,出示這張卡還可以在這些"宮"的商店享有9折優惠,在這邊補充一下。最後,這張卡也可以在一年之內無限次數進入Hillsborough Castle and Gardens,只是這個地方在北愛爾蘭,所以我想用到的機會應該不大吧!)

博物館:

白塔 White Tower,是倫敦塔最重要、最有名的建築之一。根據導覽的介紹,William the Conqueror(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的哈斯汀戰役(Battle of Hastings)獲勝之後很快就興建了倫敦塔,並於10年之後興建了白塔,最後白塔也在1100年正式完工。到了14世紀晚期,白塔主要用來存放盔甲、武器、軍事設備等等,最後也在1916年以軍事博物館的名義對外開放參觀。順帶一提,白塔還有一座聖約翰禮拜堂(The Chapel of St. John),主要是征服者威廉為了基督教禱告所興建的,畢竟當時宗教對皇室來說是權力的象徵。最後,聖約翰禮拜堂也曾經用來存放一些重要的文件,在這邊補充一下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白塔(大太陽版)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白塔(沒太陽版)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與白塔的合照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The 1540 Armour of Henry VIII

(補充:這件盔甲的主人是亨利八世,也是軍事博物館唯一一件有保護雞根的盔甲。話說,盔甲的雞根又粗又大,亨利八世的真的有這麼大嗎?)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The 'Dwarf' and the 'Giant'

(補充:根據導覽的介紹,照片左邊那件超大的盔甲是17世紀Dukes of Brunswick(前德意志帝國的一個國家)給的外交禮物,所以不是人穿的;照片右邊的那件侏儒盔甲則是King Charles I(查理一世)五歲時穿的,在這邊補充一下)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Maximilian Armour

(補充:根據導覽的介紹,這件盔甲是軍事博物館中唯二從頭到腳都完整的盔甲。然而,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上次有拍這件盔甲,所以我真是有眼光,只是沒有拍到腳而已,哈哈哈)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找不到名字的盔甲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聖約翰禮拜堂

最後,白塔還有展示以前的廁所,只是這間廁所的馬桶是沒有底的,也就是說噴尿、拉屎的時候這些屎、尿就直接沿著斜坡流到外面的草坪,感覺挺噁心的

珠寶塔 Crown Jewels主要展示一些皇室珠寶,裡面是不能拍照的。基本上,這裡只有四個字來形容,就是「金光閃閃」。根據我的猜測,這些珠寶應該都是黃金做的,然後上面鑲了很多寶石,據說全世界最大的鑽石就鑲在其中一個權杖的上面。然而,就我看來就是非常刺眼,這樣會讓我看不清楚上面的雕刻

同時,老師說:「根據研究,黃金會讓人看了心情變好」。然而,珠寶塔人超多,吵得要死,根本沒有心情變好,果然又證明了一件事:研究都是在造假

最後,珠寶塔還有展示一個大酒缸。根據導覽的介紹,這個大酒缸是喬治四世訂製的,如果我的印象沒錯的話據說可以裝140多瓶的酒,但是因為太大了,所以做了很久,結果喬治四世還沒看到它做完就死了,真的是個笨蛋

The Tower's Mint主要介紹硬幣製作的歷史,故在下面附上我的"The Tower's Mint筆記":

1.根據導覽的介紹,1270年代,也就是King Edward I(愛德華一世)在位的時候,英格蘭的硬幣不僅舊,而且磨損嚴重,所以導致物價上漲,也因此愛德華一世就把硬幣製作的地方搬到倫敦塔內,也就是現在的The Tower's Mint這個地方,從此這裡展開500多年的硬幣製作歷史。到了King Charles II(查理二世)在位的1660年代,這個時候剛好用機器製作硬幣的技術傳到英國,所以這個時代的硬幣都是用機器製作的。最後來到1690年代,這個時候硬幣同樣出現磨損嚴重的問題,而且還出現了很多假硬幣。根據導覽的介紹,據說在1696年的時候大約10%的硬幣都是假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William III(威廉三世)就雇用了牛頓,結果他用數學方法找到最有效的硬幣製作方式,像是算出這些硬幣製作工人可以工作多久但是不會累的最大極限,最後也在三年內產出了250萬英鎊的新硬幣。順帶一提,為了表揚牛頓的貢獻,他在1699年獲頒了Master of the Mint,這個頭銜也持續到他1727年過世,在這邊補充一下。話說,怎麼連個硬幣製作都要扯到數學方法,真是太累了

2.17世紀中葉的時候,Oliver Cromwell(克倫威爾)在Civil War打敗了Charles I(查理一世),從此展開了共和時代。根據導覽的介紹,克倫威爾拒絕被叫"國王(King)",所以當時的硬幣也沒有雕刻任何統治者的肖像。然而,當時硬幣製作的老大Thomas Simon確實不把克倫威爾刻成"國王(King)",而是刻成"皇帝(Emperor)",真是太好笑了

3.1660年,Charles II(查理二世)成功回到英格蘭並登基為王。為了抹滅民眾對Civil War、共和時代,甚至是克倫威爾的記憶,查理二世就把新的硬幣都刻上他的肖像,主要是他認為這是最有效的宣傳方法之一。然而,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共和時代的硬幣製作老大Thomas Simon希望可以在新的時代獲得查理二世的重用,所以就做了幾枚非常精緻的硬幣給查理二世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結果查理二世還是選擇了John Roettiers當新的硬幣製作老大,所以可以知道查理二世是一個會記恨的人啊!

4.1798年12月20日,一個叫James Turnbull的臨時工趁著早餐休息的時候拿出手槍,接著把同事鎖起來,最後就帶著硬幣逃跑了。根據導覽的記載,他當時背了20公斤的硬幣一路逃到多佛,最後就被抓住,而且處以絞刑。話說,只是偷個錢就把同事鎖起來,真是太搞笑了

The Fusilier Museum主要介紹Royal Regiment of Fusiliers(皇家步兵)的歷史。根據導覽的介紹,這支軍隊是由King James II(詹姆士二世)於1685年成立的,主要是為了保護槍枝和彈藥。到了1688年的時候,這支部隊被歸類為7th Regiment of Foot(第七支步兵兵團),從此就開始展開戰鬥的生涯。基本上,這支軍隊就是哪裡有戰爭就去哪裡打仗,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

皇宮:

中世紀皇宮 Medieval Palace最重要的地方就是St. Thomas's Tower。根據導覽的介紹,這裡是以前King Edward I(愛德華一世)的房間的所在地,據說他的女人"們"(導覽適用Queen's Women)會在復活節後的第一天(Easter Monday)把他綁到床上,之後愛德華一世就會給她們兩英鎊,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是按照圖片的描述接下來應該就是開始做愛了吧!順帶一提,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愛德華一世的房間,那張床應該就是他和他的女人"們"做愛的地方吧!然而,這間房間並不是愛德華一世居住時的原貌,而是依照文獻等紀錄模擬當時的樣貌重建的,在這邊補充一下。最後,St. Thomas's Tower在1533年變成幫King Henry VIII(亨利八世)的皇后Anne Boleyn(安・博琳)舉行加冕儀式的兩個主要負責人Lord Great Chamberlain和Lord Chamberlain的住所,之後在17世紀則變成倫敦塔衛士 Yeoman Warders居住的地方,在這邊補充一下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King Edward I's Royal Room

順帶一提,中世紀皇宮還有介紹一些皇室生活的故事,像是King Edward the Confessor(懺悔者愛德華)就會每天供養500個窮人,他認為這些人是耶穌受難時的化身,真是一個白痴;又或者是愛德華一世就喜歡和他的女人Queen Eleanor在下棋的時候賭博,故特別在下面附上一顆非常漂亮的水晶棋子留作紀念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Chesspiece

(補充:根據導覽的介紹,愛德華一世曾經給過Queen Eleanor一些水晶棋子,剛好這顆水晶棋子是11世紀的文物,愛德華一世和Queen Eleanor則是生活在13世紀,所以這可能是愛德華一世給Queen Eleanor的其中一顆棋子。然而,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把這張照片傳給媽媽看,媽媽就說:「這顆棋子好像在比中指喔!」,哈哈哈,還真的蠻像的!)

Chapel Royal of St. Peter ad Vincula,這裡是上次沒來的地方。基本上,這裡就是一座教堂,像Anne Boleyn(安・博琳)就被葬在這裡

【英國%2F倫敦 London】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Chapel Royal of St. Peter ad Vincula

倫敦塔的故事:

基本上,倫敦塔最有名的就是「囚犯」了。根據導覽的介紹,這裡不管是國王、皇后,還是間諜、反叛者,反正只要對國家有威脅的人都關就對了。在這些囚犯中,有些被處死;有些獲得釋放;有些逃獄成功;有些則是逃獄被抓,反正各種情況都有,故特別在下面附上我的"囚犯筆記":

1.Traitors' Gate,根據上次的記載,這裡是囚犯進入倫敦塔的地方。然而,這只寫對了一半,在都鐸王朝的時候囚犯確實是從這裡進入倫敦塔的。但是,到了17世紀,這裡變成囚犯離開倫敦塔的地方,接下來他們就沿著泰晤士河前往西敏那邊的法庭(導覽是用Westminster courts。注意!courts的"c"是小寫,所以不是專有名詞)接受審判了

2.13世紀的時候,蘇格蘭的國王John Balliol向英格蘭的Edward I(愛德華一世)投降,之後就被關進了倫敦塔。然而,根據導覽的介紹,他可以自由地前往倫敦、倫敦近郊,只要不要超過21英哩就可以了。同時,他還有10隻獵狗、幾匹馬和17個僕人為他服務。所以說,他不像是被關,反而像是來倫敦觀光、渡假的,哈哈哈

3.1534年的時候,Alice Tankerville和John Bawde上演了一齣跟連續劇很像,只是是「失敗」的越獄記。根據導覽的記載,Alice Tankerville因為海盜的行為(導覽是用piracy)被關,結果看守她的士兵John Bawde愛上了她,之後兩個人就一起逃獄。他們成功離開關Alice Tankerville的塔樓,之後在等船隻接應的時候被其他守衛抓住,最後兩個人都被處死了。順帶一提,Alice Tankerville是唯一一個試圖逃獄的女性囚犯,在這邊補充一下

4.1534年的時候,Thomas More被關,原因是他拒絕接受King Henry VIII(亨利八世)叫他擔任英國國教的領導人,真是莫名其妙

5.或許吧!Queen Anne Boleyn(安・博琳)是倫敦塔最有名的囚犯之一。根據導覽的記載,她其實沒有犯什麼罪,只是結婚三年還沒有幫King Henry VIII(亨利八世)生一個兒子,所以她就被關,最後就被處死了。據說她死前的表情是寧靜的,而且還說了:「I have a little neck」。雖然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據導覽所說這是在聲稱亨利八世是個優秀、溫柔、至高無上的君主,只是我覺得聽起來挺諷刺的

6.1553年的時候,年僅16歲的Jane Grey登基為皇后。然而,她的"皇后命"非常短暫,只有9天而已,接著在Catholic Queen Mary I(瑪麗一世)掌握權力之後就把她跟她的男人Guildford Dudley關起來,最後兩個人就在1554年2月12日被處死了。唉!年紀輕輕就死在權力的慾望之下,真是太可憐了

7.說一句實話,Queen Mary I(瑪麗一世)還挺會關人的,而且關的人竟是一些公主、皇后。根據導覽的介紹,除了"囚犯筆記"第六點提到的Jane Grey,Queen Elizabeth I(伊莉莎白一世)還是公主的時候也被她的姐姐瑪麗一世關起來,據說是她有密謀要抵抗瑪麗一世。然而,伊莉莎白一世過得還挺爽的,她住在靠近河邊的一個皇家宮殿(導覽是用royal palace),而且還有僕人服侍,重點是還可進出花園(導覽是用Tower gardens)。最後,伊莉莎白一世成功出獄,並在1559年舉行她的加冕儀式,在這邊補充一下

8.根據導覽的介紹,Elizabeth I(伊莉莎白一世)是一個新教徒(導覽是用Protestant),她認為天主教(導覽是用Catholic)會對她造成威脅,所以就關了不少天主教的神父。其中,有一個叫John Gerard的耶穌會神父(導覽是用Jesuit priest)就被關在Salt Tower。同時,一個天主教徒John Arden被關在靠近泰晤士河邊的Cradle Tower。有一天,John Gerard就跟他的守衛要了一些橘子和一根刺(導覽是用quill,所以也可以翻譯成「插有羽毛的筆」。但是,考量上下文意,我覺得翻譯成刺會比較好),他的理由是說他要拿這些東西來剔牙齒。雖然我不知道剔個牙齒為什麼會用到橘子,但是那個守衛就白癡地給了他這些東西。結果,他就拿這根刺做成一支可以寫字的筆,然後再把橘子磨成橘子汁當成墨水,之後就這樣傳訊息給John Arden。順帶一提,他還做了一些十字架和天主教用的念珠、玫瑰經給其他的天主教徒,目的是要給他們進一步的指示。1597年的某一天,他終於獲准到John Arden待的Cradle Tower舉行彌撒。然而,就像"吳隆殊"在杜拜機場說的:「相信大家跟老師一樣,來學是假的,來玩才是真的。就像老師,帶團是假的,來玩才是真的」,沒錯!這場彌撒是假的,逃跑才是真的。John Gerard和John Arden趁著彌撒的時間跑到Cradle Tower的屋頂,這個時候已經有船隻在下面接應了,所以他們就拋下繩子,船上的人再綁上一條更堅固的繩子讓他們往下攀,最後他們就成功跑到船上,也代表他們的逃獄計畫成功了。所以說,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兩件事:第一,逃獄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是被關在靠近泰晤士河邊的Cradle Tower,他們應該很難有機會逃跑。第二,要是沒有那個笨蛋守衛,John Gerard也不會有機會拿到橘子,這樣他也不能磨成橘子墨汁。所以啊!計畫逃獄的話最好看守的人是一個大白痴,就像那個守衛那樣,哈哈哈

9.Henry Percy, Earl of Northumberland是一個貴族,他曾經在倫敦塔被關了16年,理由是他被懷疑和1605年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目的是炸毀國會)有關。然而,他在倫敦塔其實過得蠻爽的。根據導覽的記載,他住在Martin Tower的一個奢華的房間裡,不僅有僕人為他服侍,而且還有一間圖書館。重點是,他還把旁邊的Brick Tower租下來給他的兒子住,甚至還裝設了一個類似保齡球的軌道(導覽是用bowling alley)。按照導覽的上下文意,這個保齡球軌道應該是拿來給他做實驗的。順帶一提,他還會和另外一個囚犯Walter Raleigh討論他的實驗結果呢!所以說,他根本不是被處罰,反而像是"請"他來做實驗的,哈哈哈

10.1671年5月9日,Thomas Blood試圖偷皇室珠寶,所以就攻擊看守珠寶的Talbot Edwards,之後再把他綁起來。然而,Talbot Edwards的兒子無預警地回來,再加上他的女兒按下了警報器,所以Thomas Blood就嚇跑了。話說,偷個珠寶都不怕了,還怕Talbot Edwards的兒子、女兒,這真是太奇怪了。算了,別管這麼多了。根據導覽的介紹,Thomas Blood後來受到King Charles II(查理二世)的賞識,所以不僅沒有受到處罰,而且還得到一些愛爾蘭的島嶼(導覽是用Irish islands)當作賞賜。據說,這些島嶼的價值是一年500英鎊,這真是太誇張了!同時,我也很想知道一件事:查理二世到底是欣賞Thomas Blood的哪裡啊?偷個珠寶都不能貫徹始終的人,而且看到Talbot Edwards的兒子、女兒就嚇跑的膽小鬼,到底有什麼值得欣賞的呢?莫非是他的口才很好嗎?就像蒯徹說服劉邦那樣。如果是這樣,那查理二世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法」,Thomas Blood犯罪就應該受到處罰,管他口才好還是不好,這根本是兩碼子事,所以查理二世賞賜他的行為根本叫做「鼓勵犯罪」。順帶一提,雖然這是我在撰寫時想到的,但是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要在這邊補充一下:根據導覽的介紹,Thomas Blood是一個士兵,也就是說他很難有機會見到當時的國王查理二世。所以說,如果你想見到這種大人物,那就去犯罪吧!為什麼這麼說呢?按照Thomas Blood的故事,他如果偷皇室珠寶成功了,那麼他就變成一個大富翁;如果偷珠寶失敗了,他還有機會去國王或其他大人物前面澄清,趁機還可以展現他的口才,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獲得賞識、重用,就像Thomas Blood一樣。最後,雖然這個故事和"囚犯"好像沒什麼關係,硬要說的話也是Thomas Blood如果獲罪的話就會變成倫敦塔的其中一名囚犯,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實在是太有意思了,所以一定要在這邊補充一下

Torture at the Tower所在的地方是Wakefield Tower,這裡是King Henry III(亨利三世)在1220年到1240年之間所興建的。目前,這裡主要展示一些刑具,所以可以知道以前的人是怎麼把囚犯五馬分屍或吊死的

血腥塔 Bloody Tower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小王子失蹤事件"了吧!根據導覽的介紹,1483年4月的時候King Edward IV(愛德華四世)死了,他的兩個兒子Edward V(愛德華五世)跟他的弟弟就被他們的叔叔,也就是後來的King Richard III(理查三世)帶到血腥塔,理由是要幫愛德華五世舉行加冕儀式。順帶一提,這個時候愛德華五世12歲、他的弟弟9歲,在這邊補充一下。到了1483年6月,理查三世聲稱這兩個人是愛德華四世的私生子。同時,這也是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最後被別人目擊到的時間,據說他們兩個當時是在血腥塔的花園打獵和玩遊戲。一個月後,理查三世就登基為王,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就再也沒有被別人看到了。根據謠言,這兩個人是被理查三世謀殺的。後來,到了1674年,一些工人在白塔附近發現兩個骨骸,當時的國王King Charles II(查理二世)認為這是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的,所以就把他們葬在西敏寺。最後來到1933年,有醫學報告指出這兩個骨骸是兩個小朋友的,但還是沒有辦法確切指出這兩個骨骸就是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的。儘管如此,我覺得現在已經認定這兩個骨骸是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然後他們是被理查三世謀殺的

在倫敦塔,國王做愛會被寫進導覽,然後全世界都會知道,就像King Edward I(愛德華一世)那樣;皇后生不出小孩會被關,甚至被殺,就像Queen Anne Boleyn(安・博琳)那樣;王子年紀太小會失蹤,或是說被覬覦王位的叔叔殺掉,就像Edward V(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那樣。更不用說普通人,甚至那些囚犯了。所以說,最幸福的應該就是烏鴉 The Ravens了吧!根據導覽的介紹,King Charles II(查理二世)時期的天文學家John Flamsteed抱怨說倫敦塔的烏鴉會妨礙他進行天文觀測,所以查理二世就下令除掉這些烏鴉。然而,不知道哪裡聽來的預言說如果這群烏鴉從倫敦塔消失,整個倫敦塔,甚至整個王國都會完蛋,所以查理二世就下令保護這群烏鴉,從此這群烏鴉就開始在倫敦塔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然而,根據上次的經驗,這群烏鴉確實可以在倫敦塔裡面走來走去、跳來跳去,甚至還有一大堆人幫牠們拍照,其中就有包括我。但是,牠們現在都被關在籠子裡面,真是太可憐了

(補充:根據倫敦塔的導覽介紹,The Ravens的翻譯是"渡鴉"不是"烏鴉"。後來,我去Cambridge Dictionary查了一下,"raven"的中文確實是"渡鴉","烏鴉"的英文則是"crow"。然而,我覺得翻譯成"烏鴉"比較習慣,所以這邊就統稱是"烏鴉",在這邊補充一下)

Royal Beasts Exhibition主要介紹倫敦塔養動物的歷史。我敢保證,這裡有養過獅子、大象,然後根據倫敦塔的地圖介紹,這裡還有養過老虎。重點是,1250年代,也就是King Henry III(亨利三世)在位的時候,這裡還有養過一隻北極熊。根據導覽的介紹,這隻北極熊是挪威國王贈送的禮物,據說亨利三世會在牠身上綁一條繩子,之後就讓牠自由自在地在泰晤士河游泳、抓魚了。然而,這座"動物園"在1832年的時候關閉,主要是經常出現動物攻擊遊客、工作人員的事件,所以這些動物就被移到現在的倫敦動物園 London Zoo了

Battlements最重要的就是介紹一場農民起義 Peasants' Revolt。根據導覽的介紹,1381年的時候,一群農民不滿新的稅收制度,也就是每個人都要繳稅,所以就跑去抗議,結果當時的國王King Richard II(理查二世)完全不理。當然,這些農民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不理,那我就直接殺進倫敦塔,之後就開始大肆搶奪珠寶、寶物。根據導覽的記載,這是倫敦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遭到入侵者的破壞。然而,這群農民最後失敗了,他們的領導者也被殺了,這場農民起義也就結束了

16點30分,是我遊覽完畢倫敦塔的時間,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也就搞定了

Gary曰:「倫敦塔很大,如果一個一個慢慢看很花時間,甚至看到最後我都不想看英文了。話說,這次來感覺很多地方都沒去過,難道是上次太混了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ary Wei 的頭像
    Gary Wei

    Gary的旅行日記

    Gary 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