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年7月9日

今天是"企九燕"的日子,所以當然要去遠一點的地方,目的地則是設在宜蘭羅東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我先從市府轉運站搭乘1570客運到"羅東轉運站"下車,之後再步行15分鐘左右就抵達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了

(補充:這班1570客運是在9點55分從市府轉運站發車的,之後在11點08分抵達羅東轉運站,車程大約70到75分鐘。在這邊簡單記錄一下,以供之後做參考)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主要由竹林車站、森產館、森動館、貯木池等建築所構成,考量一下它們之間的地理位置,最後我就排出這樣的行程:先從最主要的"竹林車站"開始逛起,這裡是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源頭,所以要好好參觀。同時,竹林車站旁邊還有"森產館"、"森動館"可以逛,等一下會在下面做詳細的介紹。穿過竹林車站,後面就是"貯木池"了,這裡是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地標,所以我就沿著"環池步道"繞池一圈參觀,之後再走到"生態池"那裡逛逛,再沿著"賞鳥步道"回到"木雕廣場"。木雕廣場就在竹林車站旁邊,裡面有展示一輛火車頭。看完火車頭,再看看貯木池,接著就回到竹林車站了,這樣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主要景點也就搞定了

"竹林車站"是太平山森林鐵路中僅存的車站之一,另外一座則是三星的天送埤車站。當時,太平山林業的開發將山上的檜木透過太平山森林鐵路運下山送到竹林車站這邊存放,存放的地點就是貯木池。有了林業的發展就帶動了人潮的聚集,許多林業相關的工作也在羅東這邊開始蓬勃發展,羅東也漸漸趨向繁榮。所以說,竹林車站才會被我說是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起源

"森產館"主要介紹羅東林業,也就是太平山林業的發展歷史,故在下面附上我的"森產館筆記":

1.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是台灣的三大林場。其中,太平山開採於1914年,當時透過人力伐木、集材、運材並經由蘭陽溪運送到宜蘭的員山地區。後來在1924年的時候太平山森林鐵路的開通,山上的檜木改由火車運下山並送到羅東這邊存放,這樣也帶動了羅東的繁榮,使羅東成為台灣最主要的檜木市場。直到1982年太平山林業停止伐木,太平山被改建為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當時貯木、林業辦公的地方也被改建為現在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了。以上筆記並非出自"森產館",而是竹林車站前方列車裡的資訊,但同樣屬於太平山林業的發展歷史,所以我就把它放到"森產館筆記"中了

(補充:三大林場中,太平山有太平山森林鐵路、阿里山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其中阿里山森林鐵路還被登錄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呢!好像就只有八仙山沒有森林鐵路,這是為什麼呢?)

2.太平山林場又分為早期的"舊太平"和晚期的"新太平"。"舊太平"開採於1915年到1936年,在現在的蘭台後方到嘉羅山森林那邊。"新太平"是1937年到1982年太平山林業開採的地方,也就是今日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所在。當時,為了開伐"新太平",他們特別開鑿了土場到鳩之澤的道路,之後就是從這條路通往"新太平"的

3.簡單來說,伐木的過程是這樣的:伐木工人先砍伐樹木,之後再將這些樹木透過滑道等方式聚集到一個地方,這個步驟稱為"集材"。接著再透過人力、木馬道等方式將這些木材搬運到火車站並透過火車運下山,運下山的木材就送到貯木池這邊存放。以上是簡單的伐木步驟,等一下會在下面做更詳細的介紹

4.砍伐樹木是林業發展的第一步,伐木工人在砍樹前都要先判斷樹木傾倒的角度和樹木本身的角度,之後再開闢一個樹木傾倒的空間,接著才會開始鋸木。同時,他們在砍樹前都會在樹上面依照砍伐方向先切一點裂縫,這麼做的目的我原本以為是砍起來會比較輕鬆,後來覺得應該是做記號,畢竟要量那麼多樹量完可能就忘了,不如先做個記號以後再依這個方向砍伐就好了,這樣也不會有記錯的風險了

5."集材"是將砍伐下來的樹木聚集到一個地方以利之後的作業進行。簡單來說,集材就是用最原始的方式,也就是透過天然的地形和人工開鑿的滑道將林木由上往下送。同時,集材可以分為"土滑道"和"木滑道"兩種,所以集材又被稱為"滑道集材"。"土滑道"就是讓木材沿著有斜度但有比較平滑的土壤從上往下移動;"木滑道"則是讓木材沿著有斜度但又不堅固的斜坡滑道移動,這時會在土壤脆弱處以木條製成木滑道讓木材從上往下移動。木材不管是透過"土滑道"還是"木滑道"最後都匯聚集在"滑道止擋場",這裡是聚集砍伐下來木材的地方,之後再將這些木材運送到其他場所。除了上述提到的"土滑道"和"木滑道"這種最傳統的方法,還有像"伏地索道"、"蒸氣集材機"、"柴油集材機"和"汽油集材機"等集材方式。"伏地索道"就像金瓜石的本山六坑索道系統一樣,透過類似鐵軌的東西將砍伐的樹木從上往下運送。"蒸氣集材機"則是用薪材為燃料,將砍伐的木材綁在像是纜車繩索一樣的東西上從上往下運送。"柴油集材機"和"汽油集材機"原則上和蒸氣集材機差不多,只是燃料被改為柴油、汽油了,其他的就差不了多少。以上是各種集材的方法及它們的簡單介紹

6.將砍伐下來的木材聚集到滑道止擋場之後就要運送下山,這時可透過火車、卡車等方式。然而,滑道止擋場附近可能沒有火車站或讓卡車運送的道路,這時必須透過"木馬道"、"台車"、"機關車"、"蹦蹦車"等方式將木材運送到火車站或卡車可以通行的道路,這個步驟就稱為"運材"。"木馬道"是最原始的運材方式,它是將一塊一塊的木頭弄成圓柱狀放在地上(註:這些圓柱都是橫躺在地面的),這時人們在上面拖著木材行走,透過下面木頭的滾輪原理來方便運送木材。"台車"是比較早期的運材方式,它是將台車的軌道架在一個有斜度的斜坡上,之後讓台車從上往下滑,並透過駕駛員來控制煞車,等台車到了目的地之後再用水牛把這台車拉回滑道止擋場並再次進行同樣的動作。簡單來說,台車是沒有引擎的,它只能利用重力加速度往下移動,但沒有馬力可以自行開回滑道止擋場,所以才會需要水牛的幫忙。"機關車"基本上就是台車的進化版,它比台車多了引擎,所以把木材運到目的地後就可以自行開回滑道止擋場那裡,其它的功能就和台車差不多了。同時,太平山的機關車在運行的時候時不時地會發出「蹦蹦、蹦蹦」的聲音,所以又被稱為"蹦蹦車"。太平山的"蹦蹦車"除了可以運材之外,它還可以提供員工、旅客上下山的服務哦!

7.砍伐的樹木透過集材、運材、火車、卡車等方式運到山下,這時就要找個地方把它們儲藏起來,這個步驟就稱為"貯木"。當時竹林車站是太平山鐵路中最接近羅東火車站的車站,所以在這裡設置了貯木池。物以稀為貴,貯木池裡存放的通常都是最昂貴、最珍貴的木材,像是扁柏、紅檜等等,其他的則是放在陸地上儲藏

8.儲藏的木材最終就是要賣出去的,所以之後就會進行加工、製材、標售等步驟,並將它們運往基隆港、蘇澳港等地進行出口外銷

9.剛剛一直提到太平山森林鐵路,但是在1979年卻改為用卡車運送木材了,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了一下,鐵路運送木材是多麼輕鬆啊!卡車不僅要雇用司機,而且載的量又少,同時意外發生的風險也比鐵路高上許多,那為什麼要捨棄鐵路改用卡車呢?這個我還是百思不解啊!後來在木雕廣場附近看到一台卡車,那是台灣僅存的運材卡車,它旁邊的告示牌就寫原因了。簡單來說,1979年的時候發生了颱風,颱風把太平山森林鐵路給吹壞了,所以鐵路也跟著廢除並改為卡車運送木材了

"森動館"主要展示的是魚的畫作,我有進去看一下,但也沒什麼好提的

"貯木池"是用來存放從太平山上運下來的高級木材,這點在上面已經說明過了。它下面有一層水,目的是要防止木頭因日曬而龜裂。但是,水不夠深的話就只能擋住木材下面,上面照樣會碰到太陽而產生龜裂,這樣不就沒有保護到了嗎?而且,水裡面有魚、烏龜、鴨子,這些是不會吃木頭的動物,那如果我夠狠放一些會吃木頭的動物,貯木池不就完蛋了嗎?更何況裡面存放的又是高級檜木啊!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貯木池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貯木池旁邊是"檢車庫"和"機槍堡"。檢車庫,顧名思義就是檢查火車有沒有問題的地方。機槍堡相當於現在的警衛室,它建於1923年,是用來保護太平山森林鐵道、珍貴檜木的場所。機槍堡上面有幾個小洞,它的作用就和溫莎城堡的小洞一樣是用來射擊敵人的。當敵人靠近,躲在機槍堡裡面的警衛就用槍去射敵人,這個時候敵人根本不知道是從哪裡射來的,因為小洞非常小,從外面是很難發現的。就算他看到是從機槍堡那裡射出來的,但是小洞太小了,他也很難射進去,所以躲在裡面的警衛既安全又可以驅逐敵人。以上是機槍堡會設計成這樣的主要目的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檢車庫

接著我就沿著"環池步道"一直走,繞池一圈之後就來到了"生態池"。生態池旁邊有很多築巢的水鳥,其他就沒什麼好提的了

逛完生態池,我再沿著"賞鳥步道"回到"木雕廣場"。賞鳥步道屬於環池步道的一部分,我在第一次環繞貯木池的時候就已經經過過了,所以第二次也沒什麼好說的了。木雕廣場,顧名思義就是展示木雕作品的廣場,它也有展示一些火車頭,故在下面附上這些火車頭的照片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9號蒸汽火車頭(左,生產於1941年);11號蒸汽火車頭(中,生產於1958年);12號蒸汽火車頭(右,生產於1958年)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8號蒸汽火車頭(生產於1941年)

【臺灣%2F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與蒸汽火車頭的合照

(補充:木雕廣場上還有體驗"木馬道"的設施,我有稍微玩一下,所以在這邊附上我的心得。木馬道,它是以前搬運木材的方式,在上面已經介紹過了,所以這邊就不多說了。然而,我本來以為木馬道下面的木頭是會滾動的,這樣就可以用滾動的原理來運送木材,但實際上它根本不動,這樣就會變的很難拉,所以我拉一下下就放棄了)

木雕廣場就在竹林車站的旁邊,這個時候是16點30分,也是我遊覽完畢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時間,接下來就慢慢往羅東夜市的方向移動了

Gary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歷史要從太平山林場開始說起。從太平山砍伐下來的樹木經由滑道等系統運送到滑道止擋場,之後再透過木馬道等方式搬運到火車站,接著再由火車運下山,最後就來到竹林車站旁邊的貯木池存放,如今存放的地點就變成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了」

我的晚餐是在羅東夜市解決的,之後再慢慢走回"羅東轉運站"搭乘1570客運到"市府轉運站"下車,這樣就順利回到台北了

(補充:我搭的這班1570客運是在19點整從羅東轉運站發車的,之後在20點15分抵達市府轉運站,車程大約75分鐘。這是塞車的時間,所以是有點不準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ary Wei 的頭像
    Gary Wei

    Gary的旅行日記

    Gary 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