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它是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就位在九份的後方。然而,我去過九份那麼多次,卻從未來過金瓜石,這可真是教人遺憾啊!
有鑑於此,2020年3月16日我就決定來一趟金瓜石的黃金之旅囉!
↑金瓜石(照片攝於"金瓜石神社")
(補充:為什麼我會說是金瓜石的"黃金"之旅呢?金瓜石是以前台灣產銅礦的地方,它歷經了"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日本鑛業株式會社"、"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開採,最後蛻變成"黃金博物館園區"。黃金博物館園區主要以"黃金博物館"、"太子賓館"、"本山五坑"等舊建築為主,裡面介紹了金瓜石的淘金歷史,所以我才會稱它為金瓜石的"黃金"之旅)
我先搭乘1062客運到"金瓜石(黃金博物館)"下車,之後馬上就來到黃金博物館園區的入口了,這裡有一台復古的公車,它是1984年出廠的,真的非常古老
↑博物館園區入口處的復古公車
我的金瓜石是這樣玩的:先從入口處的遊客服務中心開始,之後依序前往"四連棟"、"太子賓館"、"金采廣場"、"黃金博物館"、"本山五坑",這些都屬於"黃金博物館園區"。接著再前往"金瓜石神社",這裡可以看到無耳茶壺山和金瓜石的樣貌,之後再依序前往"祈堂老街"、"勸濟堂"、"景明亭",最後從勸濟堂那裡搭1062客運就可以返回瑞芳火車站或台北了(黃金博物館園區:出示學生證→免費參觀)
"四連棟"建於1930年,是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提供日籍員工和其眷屬居住的地方,到了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時期則變成員工的宿舍。這是一棟非常日式風格的建築,走進去感覺就像來到了日本人的家
↑四連棟
(補充:四連棟的另一側是"三毛宅",它是金瓜石鑛山事務所所長的宿舍,只是它不開放參觀,真是太可惜了)
沿著黃金博物館園區的動線一直走就會來到"太子賓館"了,這裡是1922年為了招待當時的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所興建的。它是一棟非常日式風格的建築,前面有日式庭園,裡面據說也非常豪華,甚至還有高爾夫球場等休閒娛樂的空間,只是它不開放入內參觀,真的是太可惜了
↑太子賓館
(補充:太子賓館是給皇太子來巡察金瓜石礦業時所興建的,但據說皇太子根本沒有住過。根據導覽的介紹,太子賓館可能是當時礦業公司招待貴賓的地方,但是太子也是貴賓,所以招待太子也是招待貴賓啊!)
沿著太子賓館旁邊的樓梯往上走就會來到"金采廣場",我就是在這邊體驗"淘金"活動的,這邊簡單分享一下:"淘金"主要分成四個步驟。第一步,先將礦石磨成粉,這些粉裡面會摻雜一些碎石。這個步驟她已經幫我們做好了,所以我們直接拿到的就是礦石粉末。第二步,將礦石粉末用一個像是搗米杵臼的東西搗碎,直到搗到沒有顆粒石頭為止。第三步,將搗碎的粉末倒進一個磨具中,之後再用腳去滾一個棍子中間插著輪子的東西,這樣礦石粉末就會被搗得更細了。第四步,將已磨成粉的礦石放進水裡面過濾,透過離心力的方式將沙子濾出,這樣殘留下來就是金屬碎屑,裡面包含金銀銅鐵等等,這樣淘金也就完成了(淘金體驗:120元/1次)
沿著金采廣場旁邊的樓梯繼續往上走就會來到"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館很小,它主要介紹的是金瓜石的挖礦歷史和一些礦石的介紹,所以特別在這邊附上參觀後我得到的心得:
↑鎮館之寶~220kg的黃金
(補充:這個黃金是純金做的,220kg的重量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其中,黃金的左右兩側有一個小開口,它是可以開放給人家觸摸了。我摸了幾下,也彈了一下,但彈起來真的蠻痛的,畢竟黃金的硬度在金屬中是蠻高的啊!)
(趣事分享:英國倫敦的英格蘭銀行博物館也有一個黃金,它也是開放給人家觸摸的。那是我第一次摸到黃金,所以我就很調皮地摳了一下,看看能不能摳出一些黃金碎屑,結果摳了半天什麼都沒有,這又可以證實黃金的硬度是很高的啊!)
↑服務獎章
↑針鐵礦「彩色石」(又被礦工稱為"七彩石"、"孔雀石")
金瓜石是日治時期挖礦的一個重要產地,所以黃金博物館也介紹了一些日治時期的措施。同時,挖礦帶給人們富裕,所以博物館也介紹了一些有錢人的社交方法,故特別在下面附上我的"黃金博物館筆記":
1.日治時期的挖礦公司是日本人組成的,他們的挖礦員工來源很多,其中就包含了戰爭俘虜。這些戰爭俘虜沒有人權,他們沒有挖到一定的量就要被打,而且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也非常不好,這可真是殘忍啊!
2.九份有一個叫"雲泉商會"的組織,它是由蘇源泉和顏雲年共同組成的,他們挖礦的獲利高達巨萬,非常的富裕。據說,每年過年的時候蘇源泉他們家就送給來拜年的人一塊未經精煉過金礦礦石,讓他們自己看看能提煉出多少的黃金,這就和現在的"賭玉"一樣。總而言之,這就是把金礦當成禮物送給別人,這種有錢人的撒錢方法還真是令人難以想像啊!
離開黃金博物館,這時會看到一個礦工雕像,它主要描繪的是礦坑內同伴受傷,由另外兩位礦工將他抬出去的場景,非常寫實地描繪了礦坑內的風險,所以也獲得了某場比賽的第一名
↑礦工雕像
礦工雕像的附近就是"本山五坑"了。這是由舊坑道改建而成的,全長大約180公尺,裡面透過蠟像、礦道展示的方式讓我們了解礦坑工作的點點滴滴(坑道體驗:50元/1人)
↑本山五坑
(補充:進入坑道是有風險的,所以進去前要先戴安全帽,就像古代的礦工一樣。其中,進入礦坑有幾個規矩,像是不能吹口哨,主要是避免雜音干擾到談話。同時,礦坑內也絕對不能談"蛇",因為"蛇"是虎頭蛇尾的徵兆,這樣子就挖不到金礦了)
↑架牛條
(補充:所謂的"牛條",它就是坑木的俗稱,它主要是用相思木製作而成的,適合用來作為坑道的支架。若礦坑面臨倒塌的風險,這時牛條就會出現似斷未斷的聲音,礦工便可以藉著這個聲音來判斷是不是要逃跑,這個時間通常只有數十秒,所以他們就必須在這短短的時間找到出口或安全躲藏的地方,真的是非常厲害)
↑礦坑坑道&運礦車
↑風鑽機鑿石
↑爆破
(補充:"風鑽機鑿石"和"爆破"通常是連在一起的。首先,先透過風鑽機將沿石鑿個洞,之後再將炸彈塞進那個洞引爆,這樣就會產生一塊一塊的礦石,最後再將這些礦石運出去就可以淘鍊了)
↑採集作業
(補充:"採集作業"是"風鑽機鑿石"、"爆破"的下一步,它主要是將爆破的礦石進行分類,之後再運出去礦坑的)
↑吃便當&休息
在本山五坑的最後,有一個叫"搜身"的程序,它主要是檢查礦工有沒有偷偷攜帶金礦出礦坑。有鑑於此,以前進入坑道有個禁忌就是"禁止女性進入",主要是有礦場法明文規定外,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搜身的不便,所以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民國五十年代就禁止女性進入礦坑工作了
整體來說,礦工的工作非常辛苦,他們要在又黑、又暗、又滴水、又潮濕、又危險、又有奇怪味道的地方工作,而且時不時的又要上坡下坡,但為了生活也是無可避免的啊!
(補充:本山五坑倒是一座還好的坑道。進入坑道前,導覽員有跟我說明一下金瓜石的坑道,其中有一個坑道很深,忘記幾公尺了,反正就是已經到海平面下面了,所以比起那個,本山五坑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啊!)
本山五坑的結束出口剛好位在通往金瓜石神社的樓梯旁,這可是意外的驚喜啊!這樣就可以省去爬一小段樓梯的辛勞啦!
金瓜石神社,我都稱它為"黃金神社",它創建於1898年,主要是供奉大國主命、猿田彥命、金山彥命三個神明的。後來1936年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在原地重建,並於1937年完工。然而,金瓜石神社在戰後遭到破壞,目前只剩下兩座鳥居、幾盞石燈籠、神社地基和樑柱的殘骸而已
↑金瓜石神社(前→後)
要通往金瓜石神社就必須經過非常多階樓梯才能抵達,但因為它是位在山上,所以風景也非常不錯,甚至可以看到"無耳茶壺山"的真面目
↑金瓜石神社的入口
↑金瓜石神社(側面)
↑金瓜石神社(後→前)
↑與金瓜石神社的合照
上面金瓜石神社的照片非常乾淨,但這是我"等"出來的。我上來的時候有一群婆婆媽媽在那邊泡茶,所以我就在神社這裡看一下金瓜石的風景,這風景還真是棒啊!這個時候,有個小胖哥突然問我:「你是在等她們走嗎?」我微笑地說:「啊!對啊!你也是嗎?」他說:「對啊!我已經等了30分鐘了」原來有人比我還慘啊!突然,小胖哥又問了我:「你知道"索道系統"在哪裡嗎?」我說:「不知道欸」他給我看了照片,又說:「我只知道在無耳茶壺山那裡,但不知道怎麼走。這是年輕人比較知道的景點,所以問你看看知不知道?」我確實不知道,但看照片後我發現有海,所以我推測是在無耳茶壺山的另一面,究竟它在哪裡呢?請待下面分曉。好了,地點拉回金瓜石神社,在等的時候我欣賞了金瓜石,順便也拍了幾張照片,所以特別在下面附上金瓜石的風光:
↑無耳茶壺山
(補充: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看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像野柳的女王頭,它從側面看是女王頭,但從正面和背面看就什麼都不是了。無耳茶壺山,它從這個角度看是"無耳茶壺"的樣子,但我覺得它像犀牛,這就是每個人的感受各有不同吧!話說,無耳茶壺山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獅子岩山",據說從另一個角度看就像趴臥的獅子,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驗證吧!)
↑與"金瓜石"的合照
↑與"無耳茶壺山"的合照
逛完金瓜石神社,我就沿著剛剛那條長長的樓梯往下回到本山五坑、黃金博物館那裡,之後再沿著台車道右轉樓梯往下,這樣會先到煉金廣場,之後再走到行政辦公室旁邊的小路往下就會到"金瓜石醫院舊址",醫院舊址旁邊就是祈堂老街的入口了
"祈堂老街"就像一條迷你版的九份,賣的東西不多,階梯也沒有豎崎路長,但我就只有經過而已,所以只有看到一部分吧!
沿著祈堂老街的樓梯往上就會抵達"勸濟堂",這裡是祭祀關羽的地方,同時也擁有東南亞最大的純銅關公雕像。然而,看到關羽,我心裡只想和他大戰300回合,其餘沒什麼想法了
↑勸濟堂(照片攝於關公雕像下方平台)
↑東南亞最大的純銅關公雕像
逛完勸濟堂,我就要往"景明亭"的方向去看看。根據我在書上得到的資料,景明亭是觀看蛇行路的最佳場所,但到了之後發現蛇行路被草叢擋住了,但是有陰陽海可以看。這裡的風景很棒,只是感覺今天的陰陽海沒有之前黃了
↑↓景明亭的風光
(補充:"陰陽海"是藍色大海中靠近岸邊黃黃的部分,那是金屬離子流下去的結果。照片左下角彎彎曲曲的道路是蛇行路,這條路有很多髮夾彎,但這裡只能看到一點點,真是教人遺憾啊!)
↑陰陽海(放大版)
我在景明亭欣賞風景到17點30分,接下來就走回勸濟堂搭乘1062客運到瑞芳火車站,之後再到瑞芳美食廣場去解決晚餐,最後再搭台鐵就回到台北了,這樣今天的金瓜石之旅也結束了
Gary曰:「1062客運真是太奇怪了。去金瓜石的時候我是在松山火車站上車的,從我上車的10點05分算起到下車的11點05分,車程大約60分鐘,這段期間有上國道,所以收的票價是全票的。然而,回來的時候我是從勸濟堂搭車到瑞芳火車站,但是它卻收的是學生票,明明都是國道客運,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整體而言,1062客運從台北搭過來沒有比台鐵轉公車快很多,但票價卻貴了很多,所以我覺得沒有很好,但至少可以省去轉車的麻煩,而且它的車也很多,所以不用等很久就有一班了,這是它的優點」
[後記]
2020年3月26日,早上憑藉跳蛙公車的優勢終於搞定麻煩的九份了,當我坐在頌德公園前欣賞風景的時候想說:「我不可能坐在這裡看九份看到晚上吧!總得去別的地方逛逛吧!」想了一下,上次前往景明亭的時候用Google Map發現有一個叫"報時山"的地方,它就在勸濟堂附近,搭1062客運就可以到了,所以我就決定去報時山看看囉!
(補充:從勸濟堂往1062客運搭車站的方向走,這時會有一個岔路,往左一直走會到景明亭,往右則是會到報時山。報時山雖然名字有個"山",但它不高,走一下下就可以到觀景台了,這裡是個俯瞰陰陽海的好位置,故特別在下面附上這段時間的成果)
↑報時山的風光
↑陰陽海(放大版)
↑獅子岩山
(補充:"獅子岩山"和"無耳茶壺山"都是同一座山,只是"無耳茶壺山"是從金瓜石神社那邊看過去的結果,"獅子岩山"則必須在報時山這裡才可以看到獅子的模樣。這點在上面已經有過敘述了,所以這邊就不多說了)
↑大肚美人山
(看圖說故事:"大肚美人山"的美人,她的頭髮在照片右邊,左邊則是她的大肚子。右邊的頭髮緊鄰大海,所以看起來像是在躺著洗頭的樣子。然而,這張"大肚美人山"並沒有完美呈現大肚子的模樣,只是這已經是報時山上拍出來最好的結果了,真正最佳的角度是要在金瓜石往九份的客運途中,這裡一看就可以看到大肚子女人的模樣了)
↑報時山風光(照片攝於報時山下的觀景台)
還記得可憐的小胖哥嗎?他等婆婆媽媽等了那麼久終於拍到沒人的金瓜石神社了,期間還向我詢問了有關"索道系統"的位置。我當時不知道,但我一到報時山看到山旁的廢墟就想到:「這不是小胖哥要找的地方嗎?原來就在這裡啊!」這個地方的全名叫做"水湳洞本山六坑口及索道系統",它上下各有一個紅磚廢墟,中間則有像是鐵軌的東西。根據我的猜測,這兩個廢墟應該是像纜車站的東西,中間的鐵軌則是纜車的繩索,它主要是將本山六坑採出來的礦石運上來或運下去的,只是現在纜車站已經毀損了,鐵軌也不再有纜車運行了
↑已成廢墟的纜車站
↑徒留鐵軌的索道系統
↑於索道系統上與陰陽海合照,帥!
↑水湳洞風光(照片攝於報時山再往前走的觀景平台)
報時山結束,我同樣是到勸濟堂搭1062客運回瑞芳火車站,之後再搭台鐵回台北,這樣沒人的豎崎路也拍到了,又增加了報時山,真是太完美了
綜合上一次的"黃金博物館園區"、"金瓜石神社"、"勸濟堂"、"景明亭",再加上這次的"報時山",這樣金瓜石也算有個蠻完整的遊覽了。簡單來說,金瓜石是一座以"金礦"為主的小鎮,它的繁榮是因金礦而起,也是因金礦而沒落,是個值得再訪的地方